重磅 | 2019年度中国图情档学界十大学术热点评选结果发布
聚焦学术热点 记录学术足迹
新年伊始,由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社会编辑部策划,复印报刊资料图情档学界联合图情档39青年学者沙龙共同组织的“2019年度中国图情档学界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活动”落下帷幕,备受学界和业界瞩目的2019年度中国图情档学界十大学术热点新鲜出炉。
2019年12月7日,热点评选活动在武汉大学举办的“2019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研究生教育论坛暨青年学者论坛”上正式启动,经过热点条目征集、条目汇总整理、学界评选投票、青年学者热议与权威专家评议点评等诸多环节,最终形成了2019年度中国图情档学界十大学术热点。
作为首次举办的年度学术热点评选活动,此次活动得到了学术界、期刊界以及实践领域的积极响应和高度参与。为期6天的热点条目征集,共收到条目213条;为期5天的投票,共收到选票2448张;专家评议环节,青年学者与权威专家分别对同一条目进行点评,新锐视角与主流观点相互碰撞,形成思想的火花。
往后看,文末有彩蛋
十大热点条目
1 新中国70年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发展:经验、创新与未来
2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视野下的数字人文
3 数据驱动的图书馆学情报学
4 智慧图书馆建设与图书馆智慧服务
5 服务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情报学新理论
6 情报服务的场景构建与情境感知
7 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8 从用户行为到画像的用户数据分析
9 档案管理体制改革
10 走向单轨制的电子文件管理
壹
新中国70年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发展:经验、创新与未来
入选理由:
新中国70年,国家变化,沧海桑田,我国的图书情报与档案事业与学科教育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坚定向前,也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茁壮成长,大量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人才为国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的回信,既充分肯定了图书情报与档案人的社会价值与贡献,也给了图书情报与档案人无比的自信与自豪。然而,随着国家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寻找新的生长点,在国际化的同时保持和创新中国特色,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今天必须面对和解答的问题。围绕上述命题,2019年学术研究主要聚焦如下3方面:1.新中国70年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发展的历史回顾与经验总结。集中回顾了新中国70年来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发展的历程与得失,勾勒了一幅新中国70年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发展史。2.站在新中国70年节点上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创新研究。集中探讨了中国特色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等创新理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尝试构建和再定义能够阐释中国制度优势、讲好中国故事的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科学术体系及话语体系。3.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未来的深邃思考与声音表达。70年的发展成就已成为过去,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未来更值得思考与探究。2019年,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界主要对学科存在的悖论现象、学科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学科的核心知识是什么、一级学科名称是否要改变等学科发展的核心、热点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与学术对话。
(魏志鹏,《图书与情报》编辑部)
专家点评:
新中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走过了辉煌的7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分别设置为资助学科,国家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等均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列入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目录、博士后流动站学科和双一流建设学科的范围,都说明本学科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70年学科发展,见证了中国图书馆、情报与档案事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说,“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进入新时代,我国图书情报与档案事业,伴随国家文化强国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快速发展。当然,图书情报与档案事业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存在差距,还需要砥砺前行,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如何科学总结中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发展经验,深入阐释中国的制度优势,如何推进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70年学科发展,引起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成为2019年系列学术会议的主题。数字时代的到来,信息、数据、知识与智慧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学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展望未来,提升学科价值,引领数字化社会发展,坚持守正与出新,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研究任重道远。
(点评人:陈传夫,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青年学者热评: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伴随着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和历史使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是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图书情报与档案事业是社会文化、科学、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的社会科学属性也十分明显。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增强学术自信,讲清中国道路。该条目系统追溯和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历史贡献和历史经验,梳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理论的中国特色内容,并探讨解读中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理论研究成果与贡献。创新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永葆生机的必然要求。该条目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节点上,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讨论新中国成立以来图书情报与档案事业在知识服务、智慧服务、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与数字人文、全民阅读推广等方面的创新服务。2020年是“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是“十四五”规划启动之年,也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下一个历史发展期的关键。该条目极具前瞻性地讨论如何寻找新定位,如何探索新增长,如何构建原创体系,如何对一级学科更名,如何应对大数据环境对学科的冲击等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当前面临的挑战和亟需解决的问题。该条目回顾过去、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对未来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发展、图书情报与档案事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点评人:吴丹,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热点推荐者:
魏志鹏(《图书与情报》编辑部)
徐亚男(《情报资料工作》编辑部)
文献链接:
[1]饶权,李致忠,陈超,陈建龙,张晓林,陈传夫.滋养民族心灵 培育文化自信——感受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回信精神[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9,45(5).
[2]肖希明,倪萍.新中国70年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与变革[J].图书与情报,2019(5).
[3]李广建,陈瑜,张庆芝.新中国70年现代图书情报技术研究与实践[J].图书馆杂志,2019,38(11).
[4]胡鸿杰.新中国档案学研究70年回顾与展望[J].档案管理,2019(6).
[5]杨冬权.档案事业迭代更新 超越千年的70年[J].中国档案,2019(10).
[6]张文亮,贾东琴,柯平.在变化中守正拓新: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教育思想[J].图书馆,2019(10).
[7]彭靖里.中国特色情报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历史回顾和反思[J].情报杂志,2019,38(10).
[8]韩良.回溯与展望:现代性视角下中国特色档案学演变历程[J].山西档案,2019(6).
[9]程焕文,潘燕桃,张靖,肖鹏,陈润好.新时代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方向[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9,45(3).
[10]杨建林,苗蕾.情报学学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发展方向[J].科技情报研究,2019,1(1).
学术会议:
1.“图书馆:与时代同行”国际学术研讨会,国家图书馆,2019.9.9.
2.2019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研究生教育论坛暨青年学者论坛,武汉大学,2019.12.7-8.
3.图情档研究生教育现状与未来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生教育40周年座谈会,中科院大学,2019.10.21.
贰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视野下的数字人文
入选理由:
自2001年“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概念被首次提出以来,在短短的近十年时间内即受到全球学者的关注。在中国,数字人文浪潮正在形成,由于数字人文涉及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因此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以及相关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机构是中国数字人文理论和实践的主要参与力量,一方面在相关研究机构和期刊发文上占据主力,另一方面相关研究成果占比达56%以上(CNKI指数),这都为数字人文镌刻上了图情档学科的知识烙印。2019年,图情档学界围绕数字人文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1.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作为资源服务机构在数字人文中的角色、定位和功能;2.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与数字人文的双向互动与建构;3.数字人文教育教学的模式构建和国内外经验;4.数字人文前沿性理论研究、技术工具、实践案例;5.数字记忆、数字人文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加小双,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专家点评:
数字人文是一个新兴的跨学科领域,在众多人文学科和计算机技术专家之外,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实务和研究者也是其中一支重要力量。国内外许多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以及相关教育研究机构加入其中,为该领域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2019年,我国图情档机构和专家主办或参与大量数字人文学术活动、研究和教育项目,颇具热度。图情档领域参与数字人文有多方面动因和优势,如拥有丰富的人文学科文献资源,数字时代文献信息资源开发的目标、方法与数字人文项目具有内在吻合,比较了解人文学者的学术需求,熟悉利用数字技术处理文本的原理与方法,可以充当人文学者与计算机技术人员之间的沟通纽带,可以按专题研发并向读者推介数字人文产品等。图情档视野下的数字人文既有该领域的原生基本问题,如数字人文的概念、功能、特点、基础设施与工具、实施方法等,也有缘自图情档专业视角的问题,如图情档在数字人文中的定位,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机构数字时代资源开发与信息服务的功能扩展,面向人文学科的文献资源整合与数字产品研发,文献资源加工标准化、精细化、专业化路径,数字人文项目推介,包括人文学者在内的读者数字信息素养提升等。
(点评人:冯惠玲,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青年学者热评:
以数据与信息为载体,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正以映射性的反应空间和催化剂双重身份逐步参与,为数字人文创造技术与人文简单叠加之外的无限空间。当下,面向数字人文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研究正在关联视野下逐渐明晰数据洪流之中的理论转向与实践延展,既通过对人类世界的关怀融合激发信息的生命力,亦基于与技术的共生强化信息管理活动的立身之本。循着近年理论、实践与学科教育喷薄的探索踪迹,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呈现多样化的发展可能性,依托数字人文培育新维度的生命线。这并非一蹴而就的节点,更亟待丰沛的研究与实践,在碰撞激荡中由数字人文为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拓展认知与方法论、社会建构的专属机遇、学科内部融合与外向扩界的连接点。数字人文同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不是线性偶遇后的独行,而是在二者互建共进的无限可能性中彰显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引领时代前沿的视野和决心。因而,“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视野下的数字人文”应有其作为学术热点的使命与担当,但它也绝非仅仅是热点,而是帮助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构筑发展连续性的无限可能性的点、线、面乃至空间的汇集。
(点评人:周文泓,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热点推荐者:
吴澍时(《中国图书馆学报》编辑部)
王波(《大学图书馆学报》编辑部)
石晶(《情报资料工作》编辑部)
于媛(《信息资源管理学报》编辑部)
刘洪(《图书馆论坛》编辑部)
王兰伟(《图书馆》编辑部)
邓君(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陈则谦(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周文杰(西北师范大学商学院)
高亚军(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文献链接:
[1](英)大卫·M.贝里,(挪)安德斯·费格约德著;王晓光等译.数字人文:数字时代的知识与批判[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9.
[2]金家琴,夏翠娟.数字人文的跨界、融合与对话——第九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数字学术与人文研究分会场“快闪报告”综述[J].图书馆杂志,2018(12).
[3]谢欢.“普罗米修斯之火”还是“达摩克利斯之剑”:数字人文与图书情报学的理性思考[J].图书情报知识,2019(1).
[4]刘炜.作为数字人文基础设施的图书馆:从不可或缺到无可替代[J/OL].图书馆论坛:1-2[2019-12-29].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4.1306.G2.20191213.0827.008.html.
[5]牛力,刘慧琳,曾静怡,韩小汀.数字时代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重新审视[J].档案学研究,2019(5).
[6]加小双.档案学与数字人文:档案观的脱节与共生[J].图书馆论坛,2019,39(5).
[7]杨文.数字人文视阈下的社会记忆构建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9(5).
学术会议:
1.“比较视野中的数字人文反思”学术研讨会,南京大学高研院数字人文创研中心,2019.4.28.
2. 网络文化与数字媒介研究工作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数字信息室,2019.6.11.
3. 第四届北京大学数字人文论坛,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2019.6.13-14.
4.敦煌(DH2019)文化遗产数字化国际研讨会暨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数字人文专委会学术年会,敦煌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数字人文专业委员会,2019.7.4-8.
5. 2019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研究生教育论坛暨青年学者论坛数字人文分会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19.12.7.
6.信息学科中的数字人文研究与教学研讨会,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2019.12.23.
叁
数据驱动的图书馆学情报学
入选理由:
在大数据环境下,以数据为基础的个性化服务能够有效促进知识的融合及发现,为用户带来更为周到、创新的体验,但同时,由于海量、异构的多元数据使得图书馆在服务中陷入冗余的非结构化数据中,对数据分析、挖掘的深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环境下,如何将大数据思维有效地运用到图情机构的服务中,成为图情学界亟待解决的任务。数据化正在成为图情机构的新常态,数据驱动正在成为图情机构服务发展模式变革的核心动能。2019年图情学界围绕与数据相关的研究主要有五个方面:1.图情机构,尤其是研究型图书馆在科研数据监管中的角色、功能与实践案例分析。2.数据画像分析为基础的图情机构用户服务理论与实践,特别是基于用户画像的图情机构个性化服务、精准服务研究。3. 智慧图书馆服务过程中数据的获取、保存、挖掘、推荐算法等研究。4.数据素养教育研究,包括数据素养的概念和内涵、数据素养的核心能力、数据素养课程内容的建设等。5.基于数据挖掘的图情机构服务创新、平台建设研究。
(王世伟,上海社会科学院)
专家点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成为重要的社会资源与学科创新的来源。数据驱动的方法正广泛应用于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形成新型研究模式。数据驱动通过对移动互联网、业务流程海量数据采集,通过数据组织与知识挖掘分析,形成新型决策分析模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发展提供新路径。图书馆学情报学进一步与数据科学汇聚,形成新的知识发现、趋势洞察、情报研究、知识表达、决策分析的方法。有文献调查表明,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与语义互联、社会网络大数据、科研大数据管理与共享、云计算与信息安全、数据开放与共享、数据挖掘与数字人文等方面,成为新的知识增长点。马费成教授在《光明日报》撰文建议大数据环境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应与自然科学相互借鉴,注重相关分析和因果分析相结合。新环境下的图书馆学情报学采纳数据驱动的理念,引起学科范式的变化与研究方式的变革。数据驱动下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将在更大尺度上构建学科理论,在更微观的场景下认识图书情报的运动规律。然而,如何实现数据驱动研究范式的科学应用,还需要图书馆学情报学的传统方法支撑,需要可靠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应用。数据驱动下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应注重从传统研究中获得养分,注重研究方法的平衡。
(点评人:陈传夫,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青年学者热评:
21世纪初,以互联网普及为核心的奇迹频出,我们以为,信息时代就是未来。未料及,不过二十年,我们幡然醒悟,所谓信息时代与互联网创新的谁与争锋,不过是数据时代横空出世的序曲。信息时代让人们充分认识到了信息的价值,而互联网的深入人心则让信息的应用畅通无碍,再加上不知偶然还是必然的AI和算力的突飞猛进,数据重塑整个世界的进程忽然间无可逆转。图情学科一贯信奉“数据-信息-知识-智慧”这一看似完美的逻辑链。在数据研究热潮面前,有人戏言但振聋发聩:“研究数据对图情学科否算历史的倒退?” 但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也有必要重新思考,从数据到智慧,是否需要经历信息和知识这两个阶段;而学科的切入点选为信息,是否本就是在历史和技术局限性下的”暂时方案“?由人脑神经网络启发而出的深度学习算法已经说明,即使在基础理论不够坚实的状态下,革命性工具也可以发挥难以想象的威力。再往前一百年,人类最初乘飞机上天时,对空气动力学的理解也只是皮毛。有些停滞或传统,是可以被跳过的。若我们不愿或来不及,恐怕别的学科会代劳。
幸甚,我们还有一群图情研究者,在这时代的起端,敏锐地把握着未来。王世伟先生撰写的这一主题正是对图书馆学情报学数据研究的最精彩梳理。盼这个不算古老但却最早对各种形式“数据”开展研究的学科,能不负时代给予的机会。但,这或许是最后一次了。
(点评人:赵星,华东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热点推荐者:
赵亮(上海图书馆)
金晓明(《图书馆杂志》编辑部)
文献链接:
[1]秦顺,刘昆雄,赵维.数据赋能的国际图书馆学研究特征与前沿展望——来自Google Dataset的证据[J].图书与情报,2019(4).
[2]曹树金,刘慧云,王连喜.大数据驱动的图书馆精准服务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9(4).
[3]吴雅威,张向先.国外Data Commons对我国图书馆数据共享空间建设的启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9(10).
[4]解金兰,常琛.智慧图书馆数据服务的功能设计与实施方案[J].图书情报工作,2019(7).
[5]许鹏程,毕强,张晗,牟冬梅.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用户画像模型构建[J].图书情报工作,2019(3).
[6]周毅,白文琳.数据驱动环境下公共信息服务行动的向度与逻辑[J].情报资料工作, 2019(5).
学术会议:
1.敦煌(DH2019年)文化遗产数字化国际研讨会,敦煌莫高窟,2019.7.4-6.
2. AI在图情——2019图书馆前沿技术论坛,上海图书馆,2019.8.12-13.
肆
智慧图书馆建设与图书馆智慧服务
入选理由:
1999年物联网的概念被正式提出之后,物物相联的智慧理念逐渐影响社会的各个方面,“智慧城市”“智慧国家”,甚至“智慧地球”的概念相继被提出,2009年我国也提出建设“感知中国”中心。同时,“智能”“智慧”开始与图书馆建设和服务相联,学者从初步了解和认识“智慧图书馆”,进而系统阐述“智慧图书馆”的核心要素和特点:书书相联、书人相联、人人相联;全面感知、整合集群、无线泛在。随着技术的发展,尤其是5G通信技术的成熟和应用,智慧图书馆的理念开始付诸实践,正在变为现实。智慧图书馆的探索实践过程也是图书馆转型发展的过程。2019年智慧图书馆开始从学术研究向实践建设转化,关于智慧图书馆的研究成果丰硕,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等都在探讨智慧时代图书馆发展的新业态和转型升级。研究成果涉及智慧图书馆理论研究和实践建设的各个方面,包括理念转变,技术应用、平台建设、框架构建,资源建设、数据分析、人员培养,业务规划、空间再造、联盟重组,以及服务向“智慧”升级和相应的模式、策略等。学界关于智慧图书馆的理论研究和业界关于智慧图书馆的实践探索,共同推动图书馆向“智慧”转型发展。
(吴澍时,《中国图书馆学报》编辑部)
专家点评:
智慧图书馆的理念是伴随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发展而形成的,建立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坚实的技术之上,也是图书馆新型业态。当前,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驱使图书馆服务发生深刻变化。用户需求与信息行为的变化也使得图书馆提供智慧服务成为现实需要。智慧图书馆已成为智慧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建设智慧社会,这是科学判断信息社会发展趋势的战略部署。图书馆作为重要的社会机构,不断顺应社会发展与用户需要,积极融于到智慧社会建设。图书馆所提供的智慧服务为用户带来服务场所、服务空间、服务手段、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的全新体验。将智能技术应用到图书馆中,以智能管理和智慧服务作为目标,推动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数据开放环境进一步推动图书馆以人为中心的智慧服务,建设智慧空间、会聚用户智慧,激发智慧服务,从而引领开放环境。智慧服务面向用户需求,利用人工智能、可视化、个性化、机器学习等技术增强图书馆资源发现、学术交流和社会教育的效能。另一方面发挥智慧图书馆数据资源、服务体系、专业队伍优势,与互联网企业、研究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创新服务。目前,智慧图书馆建设还在探索中,还有很多方面有待研究。
(点评人:陈传夫,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青年学者热评:
智能时代的图书馆是什么样的?是高端炫酷的设备,是按需建设的资源,是易学易用的系统,还是知识集成的服务?好像都是,又好像都还不够。在智慧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学者、从业人员、企业、管理机构,都在不断思考和探索着这些问题,自然而然成为了学科关注的热点。
智慧图书馆未必有统一的定义,但在智能时代思考如何建设智慧图书馆,思考“智慧”对于用户、资源、技术和社会意味着什么,是我们学科的使命。智能时代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能够有效收集、存储和处理有关用户、资源、馆舍、系统、服务的海量数据,并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利用。在微观层面,大数据和智能技术可以辅助更好地对更加多元的用户行为、偏好进行建模,给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贴心的服务。智慧服务不局限于资源的利用、信息的提供、知识的获取,更应该为用户的终生学习、社会融入、适应力和创造力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宏观层面,智慧图书馆作为城市重要的文化服务机构,不是孤立的,应该成为智慧城市知识、文化的枢纽和有机组成部分,为智慧城市提供知识和文化服务。这既需要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助力,也需要社会结构和组织的变革,更需要图书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汇融合,不断拓展和延伸学科的边界。
(点评人:张鹏翼,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热点推荐者:
吴澍时(《中国图书馆学报》编辑部)
王波(《大学图书馆学报》编辑部,北京大学图书馆)
宋恩梅(《图书情报知识》编辑部)
王雅丽(《图书馆工作与研究》编辑部)
储节旺(《大学图书情报学刊》编辑部,安徽大学)
张鑫(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李玉海(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文献链接:
[1]王世伟. 论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J]. 图书情报知识, 2019(4).
[2]柯平, 邹金汇. 后知识服务时代的图书馆转型[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9, 45(1).
[3]饶权.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历史经验与转型发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9,45(5)
[4]曹树金, 刘慧云. 以读者为中心的智慧图书馆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19(1).
[5]刘炜,陈晨,张磊.5G与智慧图书馆建设[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9,45(5).
[6]毕强, 李洁. 数据时代图书馆服务发展方向[J]. 图书情报工作, 2019(1).
学术会议:
1.“图书馆·与时代同行”国际学术研讨会,国家图书馆,2019.9.9.
2.2019中国未来智慧图书馆发展论坛,南京大学图书馆,2019.11.15.
3. 2019年智慧图书馆协同创新联盟工作会议暨第二届智慧图书馆创新与发展论坛,杭州,2019.10.17-18.
4. 图书馆智慧管理与服务创新论坛, 南京大学图书馆,2019.4.26.
5. 2019年第十三届全国图书馆学博士生学术论坛, 北京大学,2019.11.9-10.
伍
服务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情报学新理论
入选理由:
近年来,我国情报法律体系的建构,为情报学的发展注入了全新活力,而情报学对数据、信息、知识的学科敏感及专业特征,则为大数据时代的情报学服务于国家安全与发展提供了基础乃至优势,服务于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情报学新理论等也便成为了近年来情报学研究的增长点。2019年发表的安全情报学、面向国家安全的情报学和情报工作论文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全国性的情报学学术会议中,面向国家安全与发展决策的情报学和情报工作、情报体系改革和应急情报体系等相关主题的情报交流尤其活跃,这说明自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情报法》正式颁布两年多以来,面向国家安全的情报学和情报工作发展问题在2019年受到空前重视。国安情报、公安情报、反恐情报、应急情报等情报工作以及建立情报学一级学科、重新认识和定位情报学的理论体系等方面的讨论比较热烈。未来发展过程中,“军”“民”情报融合、新的情报体系建立、情报学理论完善、情报学方法拓展、情报学全方位人才培养等问题预计将继续成为热点议题。
(周晓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专家点评:
“服务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情报学新理论”鲜明地反映出了近几年来尤其是2019年情报学与情报工作的发展。自2015年《国家安全法》、2017年《国家情报法》颁布以来,围绕面向国家安全与发展决策的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问题,持续受到情报学界的密切关注。无论是“华山情报论坛”,还是“南京共识”,“军”“民”情报的借鉴交融、跨界交流等问题持续成为热点议题,推动面向国家安全与发展决策的情报学学科建设和培养新时代要求的情报工作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2019年11月8日-10日,2019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成功举办,与过去两轮会议不同,此次会议同时被确定为中国情报学年会,从而搭建了全新的年度性全国情报学学术会议平台,面向国家安全与发展决策的情报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可以预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情报学将在国家安全情报学领域大展身手,竖起一面“情报”旗帜。
(点评人:孙建军,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青年学者热评:
中国的情报研究过去一直存在两大范式:一种是以信息管理为代表的图书情报研究范式,一种是以军事情报、公安情报为研究对象的情报研究范式。两种研究范式长期以来缺少交流,而科技情报则长期受制于规模小、视域窄,不能及时回应国家和社会关切,没有充分发挥情报科学服务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的作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后,开创了我国总体国家安全发展的新局面,建立了更加宏大、更加全局、更加综合的国家安全战略思维、研判视野和处置空间,给新时代国家安全提出了新的发展需求,也给情报学提供了新的诠释视角和发展空间。在南京大学苏新宁教授、沈固朝教授以及相关情报学专家的长期呼吁下,“华山情报论坛”“南京倡议”得到了中国情报学界热切响应。2019年,军事情报学、公安情报学、竞争情报学与图书情报学、科技情报学得到了实质性整合,围绕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等问题,安全情报研究从“零散化”走向“体系化”“规范化”,形成了“服务于安全和发展国家战略的一体两翼式情报学体系”。2019年,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设立,也为中国安全情报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在保密学、军事情报学、竞争情报等基础上,推动了服务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情报学理论融合与创新,升华了传统情报学的研究视域,拓展了情报学的应用场景,是情报学理论和情报工作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里程碑。因此,我认为服务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情报学新理论作为2019年学科十大热点之一,体现了情报学界对国家关切、社会需求的积极回应与主动作为。
(点评人:裴雷,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热点推荐者:
林甫(《情报探索》编辑部)
于媛(《信息资源管理学报》编辑部)
苗蕾(《科技情报研究》编辑部)
宋恩梅(《图书情报知识》编辑部)
王秉(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安璐(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文献链接:
[1]赵冰峰.中美情报转型与理论变革[J]. 情报杂志,2019(4)
[2]杨建英,余至诚.开源情报在中国国家安全情报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J].情报杂志,2019(4).
[3]谢晓专.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我国情报学发展的困境与转向[J].公安学研究, 2019(4).
[4]李辉,杨国立, 樊彦芳.我国军民情报融合的战略意义、制约问题与发展策略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9(4).
[5] 孙瑞英 马海群.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中国特色的国家情报工作安全体系构建研究 [J].情报资料工作,2019,40(1).
学术会议:
1、2019年中国情报学年会暨情报学和情报工作发展论坛.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2019.11.8-10.
2、第六届华山情报论坛.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河南洛阳,2019.11.2-3.
陆
情报服务的场景构建与情境感知
入选理由:
在大数据、物联网、5G等新兴信息技术驱动下,物理世界、人类社会产生的数据向信息空间映射,形成了更为复杂的人、机器、信息融于一体的系统,即物理世界、人类社会、信息空间联通与融合的三元世界。情报服务深深地受到世界三元化的影响,其服务场所、业务关系、业务主客体等都开始发生延伸。在此背景下,情报服务的场景构建是将情报工作在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中的要素、关系等通过数据采集整合与协同感知映射到信息空间,再对信息空间的数据进行序化、组织与应用,构建面向情报服务新业态的数字空间场景。在数字化场景下,用户在与机器、信息的互动中产生数据,这些能够表征和描述用户状态的数据构成了情境。情境感知是通过获取、融合、分析用户在现实世界和数字空间产生的数据,进而刻画用户需求、用户行为和用户体验,并据此设计个性化、智能化的情报服务。
(李纲,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专家点评:
情报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情报人在不忘“耳目、尖兵、参谋”初心的要求下,兴起的以服务应用为导向的研究议题。情报服务与场景息息相关,没有场景的依托,情报服务就会失去用武之地;也正是因为有场景的不断构建,情报服务才有了更好的发挥空间和能力展现。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环境下,情报需求的变革带来了情报服务场景的大崛起,科技情报、应急情报、安全情报等,面向场景的情报服务正在宏观管理、战略决策和风险应对等方面不断闪耀光芒。随着情报学话语的不断提升,预期这一研究方向还将持续下去。
(点评人:孙建军,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青年学者热评:
2014年,在美国罗伯特•斯考伯、谢尔•伊斯雷尔的《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一书中,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大数据、传感器和定位系统被称为“五种原力”,随着这“五种原力”功能的不断增强,及其他们联动效应的强化,我们将进入互联网的新时代——场景时代。身处场景时代,每个特定的个体都会变成有鲜明个性、独特诉求可以得到回应的主角。不同用户在不同场景中有着不同的信息需求,识别用户需求进行“场景化”的精准服务和推送,“场景时代”的到来为情报服务提供了更广阔的研究空间。长期以来情报服务的核心问题就是利用特定的信息资源为特定用户解决特定的实际问题,其“特定资源”“特定用户”与“特定需求”恰恰与场景时代中的场景构建与场景感知“不谋而合”。利用传感器、移动终端等智能化的设备和技术,从多来源数据中对用户的基本信息进行收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发现用户偏好,获取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从而为用户提供精准的、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因此数据全息、技术智能与服务多元的“场景构建与情境感知”能够进一步拓展数据时代情报服务的研究范式,丰富情报服务的研究内容,将情报研究从科技情报向社会治理等领域延伸,促进情报服务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因此,我认为“情报服务的场景构建与情境感知”作为2019年学科十大热点之一,体现了情报学界对新环境下情报服务的思维变革与创新发展,情报服务正逐渐与经济建设与社会治理紧密结合,为管理与决策提供更为智能化的“耳目尖兵”。
(点评人:何琳,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热点推荐者:
李纲(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张丽娟(《现代情报》编辑部)
李玉海(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文献链接:
[1]杨峰,张月琴,姚乐野.基于情景相似度的突发事件情报感知实现方法[J].情报学报,2019,38(5).
[2]韦艳芳,魏东原,沈辅成,等.流程驱动、情景敏感的资源发现系统的构建思路与实现方法[J].图书情报工作,2019,63(5).
[3]曾子明,孙守强.基于情景感知的智慧图书馆场景式服务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9(4).
[4]陈燕方,周晓英.信息构建研究内容的深化发展——以IA峰会数据为基础的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9(4).
[5]程秀峰,张孜铭,孟亚琪,等.知识找回场景下推荐系统模拟实现及评价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9,63(16).
[6]过仕明.数字图书馆用户画像及场景重构研究[J].情报科学,2019,37(12).
[7]詹丽华.面向用户任务的FRBR用户情景分析及个性化模型构建[J].情报科学,2019,37(2).
学术会议:
1. 第三届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论坛, 华中师范大学,2019.11.8-10.
2. 2019年全国科技情报所长会议,南京,2019.10.27.
3. 2019年中国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会议(COINFO2019),南京,2019.10.28-29.
柒
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入选理由:
图书馆阅读推广主要指各类图书馆基于其资源基础和业务活动而开展的各种旨在促进全民阅读、提升公民素质的各类公益性文化服务活动。阅读推广作为图书馆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抓手,其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最近十余年来一直受到图书馆学界和业界广泛关注。2019年,关于图书馆阅读推广问题的研究在继续已有研究特色的基础上,又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具体表现在,2019年度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不仅更加突出基础理论探寻的深度,而且开始对阅读推广的制度性因素加以系统考察。同时,在2019年度开展的阅读推广研究中,很多馆员基于自身的业务工作,针对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方式、阅读推广人的培育与服务、阅读推广策略、经典文献阅读等议题展开了大量研究。2019年,来自图书馆学界关于阅读推广的理论探索与一线馆员关于将图书馆阅读推广根植于图书馆日常服务活动之中的努力,都使得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和实践研究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周文杰,西北师范大学商学院)
专家点评:
阅读指导与服务是图书馆的重要功能与传统价值。“全民阅读”已连续6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在全球都是首创,也显示我国全民阅读已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图书馆成为全民阅读推广的主阵地。阅读推广成为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的特色之一。随着数字化阅读的兴起与知识获取渠道的拓展,阅读推广面临新的研究需求。在提升国民素质与社会文明的进程中,阅读推广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阅读推广作为图书馆的核心服务,已经被列入《公共图书馆法》。在未来社会中,阅读推广将越来越重要。阅读推广理论来源于丰富的阅读推广实践,也指导图书馆实践。图书馆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为读者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体验,也为阅读推广理论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如何构建交互开放的阅读平台,如何建立有效的阅读推广联盟,如何把握数字阅读趋势,如何创新阅读推广方式,如何将阅读活动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效融合,如何提升阅读的价值性,都是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
(点评人:陈传夫,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青年学者热评:
“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理论与实践”是一个世界的题目,也是一个中国的题目。从世界的角度来讲,“阅读”关乎教育水平、关乎文明风尚、关乎国民素养,因此,提升阅读比率、倡导读书风气,对每一个现代化国家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议题。在欧美发达国家,图书馆是促进阅读的核心阵地,与阅读密切相关的“活动数量”长久以来都是评估图书馆效能的关键指标之一。从中国的角度来讲,“阅读推广”这一名词是中国图书馆界的独特创造;专门以“阅读推广”作为切入点展开理论研究,则成为本土一道靓丽的学术风景;高举“阅读推广”的旗帜,以“全民阅读”为目标,将图书馆界的行业理念和业务工作带入一番崭新的天地,更是中国图书馆史不可回避的里程碑事件。“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理论与实践”还潜藏着更大的可能性、更多的想象力。“可能性”源于现有研究的缺憾,图书馆阅读推广在理论构建、机制设计和方案验证等方面还有太多可做、应做而未做的事情。“想象力”来自于宏观的判断: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与之同步的,中国的图书馆学研究也正在迈向崭新的“世界化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图书馆阅读推广”将有机会成为图书馆领域为世界输送的“中国经验”与“中国方案”。在今天,这个题目被评选为过去一年的“十大热点”之一,而在未来一段时期,这股“热”远未冷去、仍将沸腾!
(点评人:肖鹏,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
热点推荐者:
周文杰(西北师范大学商学院)
王波(《大学图书馆学报》编辑部,北京大学图书馆)
文献链接:
[1]范并思.拓展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理论疆域[J].图书情报知识,2019(6).
[2]王丹.中美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调查与比较研究——基于活动数据的内容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11).
[3]范并思.图书馆服务创新中的推广活动[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9,37(1).
[4]朱原谅,陈幼华.大学经典阅读推广模式效果的实验对比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9,63(18).
[5]彭爱东,邢思思,茆意宏.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图书情报工作,2019,63(17).
[6]姜兰,侯婕.“使用与满足”理论视域下高校图书馆新媒体阅读推广的实证研究[J].情报科学,2019,37(4).
[7]李云飞,袁曦临.国外儿童分级阅读研究现状述评[J].图书馆杂志,2019,38(3).
[8]王新才,谢鑫.似反实正:不推荐书目中的阅读推广[J].图书馆杂志,2019,38(3).
[9]黄红梅.阅读推广线上活动数据分析与应用——基于图书馆移动服务模式的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9(4).
[10] 刘平,郭超.近年国内阅读推广人研究综述[J].图书馆,2019(11).
学术会议:
1. 全国全民阅读工作经验交流会(中宣部主办),深圳,2019.11.8-9.
2. 2019全国出版界图书馆界全民阅读年会,广元,2019.11.27-30.
3. 中国图书馆学会2019年“书香社区”论坛, 宁波,2019.10.17-18.
4. 家庭阅读推广优秀案例交流暨创新发展研讨会,南京,2019.11.12-15.
5.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阅读推广高峰论坛(2019)”,天津,2019.11.14-15.
6. 2019公私藏书与经典阅读(沧州)会议,沧州,2019.9.4-5. 7. “新时代新阅读”大学生阅读推广主题研讨会,电子科技大学,2019.3.28.
8. 2019年科普阅读推广论坛,北京,2019.11.19-20.
捌
从用户行为到画像的用户数据分析
入选理由:
如今,人们越来越依赖网络来完成各种日常活动,丰富的痕迹数据随之产生。不管是浏览网页、搜索信息,还是购物、社交、娱乐,人们在网络上的一举一动都留下了数字化的痕迹,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他们主动分享的照片、视频或是通过标签、评论、打分等形式表达的观点,也包括网络服务器上自动生成的事务日志,记录了所有的使用行为。2019年,利用网络痕迹数据开展用户研究变得更为普遍,来自于图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人员纷纷开展大数据驱动的信息行为研究,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对多源异构的显性和隐性“数字痕迹”进行融合分析,广泛应用于社交媒体、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健康医疗、图书馆等多种场景。在微观上深度揭示用户与系统、信息发生交互的基本规律,探索系统及信息的设计对用户行为的塑造作用,旨在创造复杂交互情境中的流畅用户体验;在宏观上关注用户特征全貌,实现多侧面用户特征挖掘与关联,准确提炼用户标签进而生成用户画像,旨在为互联网行业优化运营、制定战略提供决策支持。
(李纲,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姜婷婷,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专家点评:
在用户崛起的新时期,谁能把握用户的需求,谁就能脱颖而出!尤其是进入大数据与智能化时代,数据赋能下的用户画像研究孕育而生。在此背景下,通过用户数据分析,构建全局用户画像,并以此为依据提供高质量的针对性服务,成为近几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议题。图情档领域一直以来都是信息服务与用户方向的重要研究阵地,始终保持着与用户之间的“高亲密度”。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以及用户需求的不断升级,从过去面向资源、面向过程到现在的面向用户,进一步的,从用户“标签”到用户“洞察”,图情档视域下的“用户问题”正在跳出以往集中于用户行为表层的研究局限,转向为以数据分析为基础,深入挖掘用户行为,构建多维、立体的用户画像,不断支持复杂场景下的智能推荐与智慧服务。2019年,从用户行为到画像的用户数据分析,在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社会化问答社区、舆情传播等领域进一步活跃,各种用户画像的研究主题、勾勒模型、分析模式、动态描述、场景应用等层出不穷,图情档视域下的用户数据分析成为当之无愧的一个研究热点。
(点评人:孙建军,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青年学者热评:
大数据时代为用户研究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这扇大门的开启,甚至直接促进了用户研究的范式转换。飞鸿踏雪,偶留印迹,不仅可以据此寻觅“鸿飞东西”的踪影,更有望还原“老僧新塔”“坏壁旧题”乃至“蹇驴嘶鸣”的立体画卷。面对众领域多场景的用户研究,一时间群雄并起,诸侯纷争。图书情报同侪责无旁贷奋勇向前,无论是锁定系统设计、用户体验等微观交互行为规律探寻,抑或瞄准产业发展、政策制定等宏观战略决策支持,旌旗招展,号角争鸣。回首保障信息有效查询和获取的学科使命,我们既得了一把刀,又占了一座城;面对日益多元且碎片化的学科话语,我们在引领学术潮流,还在凝练核心共识;展望未来分合未定的学科版图,我们贡献了学科知识,也拓展了学科疆域。然则,致力于领域新知的求索,还是陶醉于技术工具的展示,现有发表成果兼而有之,恐终难殊途同归。白茫茫厚地高天,图情吾辈当共勉之。
(点评人:樊振佳,南开大学商学院)
热点推荐者:
李纲(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张丽娟(《现代情报》编辑部)
张海涛(《情报科学》编辑部)
文献链接:
[1]马亚雪, 李纲, 谢辉, 马超.数字空间视角下的城市数据画像理论思考[J].情报学报,2019(1).
[2]徐海玲,张海涛,魏明珠.社交媒体用户画像的构建及资源聚合模型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9 (9).
[3]邱云飞,张伟竹.基于网络结构和文本内容的群体画像构建方法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9(22).
[4] 冯秋燕, 朱学芳. 社交媒体用户价值画像建模与应用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9,40(6).
[5] 张艳丰,彭丽徽,刘金承.新媒体环境下移动社交媒体倦怠用户画像实证研究[J].情报学报,2019 (10).
[6]过仕明.数字图书馆用户画像及场景重构研究[J].情报科学,2019(12).
学术会议:
[1]2019中国情报学年会暨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论坛.华中师范大学,2019.11.08-10
[2]2019全国图书情报青年学术论坛.黑龙江哈尔滨,2019-01-07.
[3]第九届全国情报学博士生论坛.南京农业大学,2019.04.27-28
玖
档案管理体制改革
入选理由:
档案管理体制是关系档案事业全局、深层的核心问题。新时代档案事业创新发展首先要求构建科学、规范、高效,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管理体制。而机构改革是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关键。2018 年下半年以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精神,我国地方档案机构改革纷纷展开。改革之后,地方档案管理体制由传统的档案“局馆合一”模式调整为档案“局馆分立”模式。这将对我国档案事业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2019年,档案学界围绕档案机构改革及档案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学者们重点研究了我国档案管理体制的演变历程和发展趋势,机构改革后档案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档案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档案局与档案馆、档案部门与数据管理部门的职能关系等问题。
(徐拥军,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专家点评:
档案管理体制对我国档案事业发展具有重要而深刻的影响。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精神,2018 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地方档案机构普遍进行了机构改革,由行政职能与档案管理职能合一的“局馆合一”模式调整为两项职能分设机构的“局馆分立”模式,这一调整对于地方档案管理体制机制具有深层变革效应,成为2019年档案学一大研究热点和档案实践部门关注的重点之一。机构改革是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关键,除了分析此次地方档案机构改革背后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之外,学者们重点研究了改革对档案事业发展产生的影响,提出了从“档案管理”向“档案治理”发展,从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法治手段为主,理顺档案部门与数据管理部门的职能关系等富有建设性、创新性的观点。未来学界宜继续深入分析改革后,如何厘清档案局、综合档案馆、专业档案馆、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档案室、档案学会等不同机构的职能定位和相互关系,如何在刚性组织体系的制约下寻求柔性运行机制的突破,如何从封闭的档案系统主动融入开放的公共文化服务系统、国家信息治理框架等问题。
(点评人:冯惠玲,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青年学者热评:
2018年下半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的精神,我国地方档案机构改革纷纷展开。改革之后,地方档案管理体制由传统的档案“局馆合一”模式调整为“局馆分立”模式。我国档案管理体制面临着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彻底而严峻的变革。地方档案行政机构并入各地党委办公厅后,档案局与档案馆是否彻底“分道扬镳”,档案业务指导工作是否被弱化,档案事业是否会受改革的影响而被边缘化,成为档案从业者与档案学者纷纷担忧的焦点问题。地方综合档案馆作为各地党委下设的独立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定位让档案馆自身的文化服务属性更加明确,有些学者认为综合档案馆迎来了拓展社会服务的春天,“公共档案馆”在我国不再是“学术语言”,而即将成为现实。“局馆分立”后,综合档案馆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社会职责,如何充分发挥其保留地方记忆的核心职能,如何跳出“局馆合一”模式下的行政思维定势,有效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档案文化服务成为摆在档案从业者与档案学者面前的一道道待解之题。
(任越,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热点推荐者:
徐拥军(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档案学通讯》编辑部)
何卫东(《中国档案》编辑部)
田文旗(《浙江档案》编辑部)
覃兆刿(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加小双(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郭飞(北京市档案馆 《北京档案》编辑部)
牛力(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周林兴(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
闫静(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王昊(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王协舟(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陈艳红(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完颜邓邓(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李颖(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文献链接:
[1]徐拥军.兰台笔谈:机构改革后档案事业的发展策略[J].档案学通讯,2019(5).
[2]徐拥军,张臻,任琼辉.我国档案管理体制的演变:历程、特点与方向[J].档案学通讯,2019(1).
[3]郝伟斌.机构改革背景下城建档案管理的转型[J].档案学通讯,2019(5).
[4]胡鸿杰.我国档案机构改革与档案职业发展[J].浙江档案,2019(5).
[5]曾静怡.中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述评[J].山西档案,2019(5).
学术会议:
1. 中国档案学会档案学基础理论学术委员会学术年会, 南宁,2019.4.19-22.
2.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北京,2019.4.9
3.浙江省档案局长馆长会议, 杭州,2019.5.18.
拾
走向单轨制的电子文件管理
入选理由:
单轨制的电子文件管理,意味着完全以数字的方式实现从文件生成到归档保存的全过程,这是档案管理方式的彻底变革。经过20多年的摸索,档案界已经初步建立了电子文件单轨运行、单套保存的方法基础,实践中仍然普遍采用打印归档、双套保存的做法。在信息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2019年《党政机关电子公文处理工作办法》《国务院关于在线政务服务的若干规定》《档案法》(修订草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先后出台,从法律法规层面对单轨制电子文件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引发业界和学界广泛而热烈的讨论。2019年档案界围绕该问题展开的相关研究有:1.回顾电子文件管理走向单轨制的过程,展望发展趋势;2.深入探索电子签名、长期保存、区块链技术应用等单轨制电子文件管理中的关键问题;3.就地方、行业、单位的单轨制电子文件管理实践展开实证研究。
(刘越男,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专家点评:
单轨制电子文件管理是指仅以电子方式运行和保存电子文件的全流程,包括生成、办理、归档管理、移交、保存和利用等,即实现文件、档案的全程无纸化,不再同时生成、办理和保存纸质文件和档案。电子文件产生初期,我国主要实行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的双轨制运行及双套制保管,2012年,国家电子文件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在若干机构和档案馆开展全流程文件电子化管理试点,此后一些地区和机关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2019年,《国务院关于在线政务服务的若干规定》(第716号令)明确电子签名、电子印章、电子证照、电子档案的法律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修订草案中新增电子档案法律效力的规定,国家档案局在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电子政务分论坛上发布《推进电子档案单套制管理的政策与步骤》,提出将结束传统电子档案双套制管理,实行电子档案单套管理的政策导向等使这一问题成为全国档案领域的重大热点。单轨制电子文件管理是文件、档案管理的历史性变革,涉及管理理念与活动的各方面,研究重点主要包括单轨制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目标与要素,政策与标准,系统功能需求与研发,管理流程与策略,相关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等。
(点评人:冯惠玲,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青年学者热评:
单轨制是电子文件管理发展的未来趋向,其研究取向带有人类记录史变革和文件管理场景科技赋能的现实意义。谈及人类记录史的变革,冯惠玲教授曾用“深刻”和“剧烈”二词来形容纸质文件到电子文件记录范式的变革动向,而单轨制理念作为近来电子文件管理的重要走向,是人类记录史的又一次“宏大”变革,其宏大在于人类历史记录平台的数字化全面转型;提及文件管理场景的科技赋能,“单轨制”便是现代科技赋能文件管理场景的时代化产物,走向单轨制的电子文件管理,一头扎进技术运行语境,研究“元数据、电子签名、数字封装、区块链等”如何助力今天的双轨双套文件管理方式靠技术驱动进化为未来的单轨文件管理方式,另一头扎进技术安全语境,助力今天拄着“双套制拐杖”的文件管理人依托技术赋能进化为未来“独立行走”的文件管理人,这伴随着文件管理人技术信任的态度转变。总之,在国际环境、国内政策、学术会议、行业实践、信息化战略内在需求的影响下,单轨制是电子文件管理必然的研究转向,它是人类记录史进步的标志,学界理应对其展开更为深刻、全面的探讨。
(点评人:张卫东,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热点推荐者:
郭飞(北京市档案馆,《北京档案》编辑部)
文献链接:
[1]冯惠玲.走向单轨制电子文件管理[J].档案学研究,2019(1). [2]刘越男,杨建梁,张洋洋.单轨制背景下电子签名的归档保存方案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9(3).
[3]毕建新,李东,刘卫,刘开强.电子文件单轨制管理探索——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电子文件为例[J].档案学通讯,2019(5).
[4]蔡盈芳.尝试、破冰、扩围、再出发——企业单轨制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的回顾与展望[J].浙江档案,2019(5).
学术会议:
1.第九届中国电子文件管理论坛,北京,2018.12.15-19.
2.第十届中国电子文件管理论坛,北京,2019.12.14-15.
3.2019年全国档案信息化论坛,福州,2019.5.6-8.
4.企业档案工作论坛,北京,2019.10.24-26.
12个提名热点条目
1 健康中国战略下的健康信息学研究
2 数据科学与开放科学双驱动的数据全生命周期研究
3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教育变革
4 图书情报学视域下的数据治理
5 人工智能与智慧档案馆
6 图书馆空间的发展演化与再造
7 下一代图书馆系统平台的升级与发展
8 响应国家战略与事业发展需求的文旅融合
9 从“五计”到科学计量与科技评价的理论探索和学术争鸣
10 档案文化创意产业与服务
11 国家治理体系下的档案治理
12 新技术驱动下的档案管理
文末彩蛋
学术热点的发布仅仅是一个开始。《情报资料工作》在今年第1期“特稿”栏目上将发表2019年度中国图情档学界十大学术热点的入选理由及由权威专家和青年学者共同撰写的热点点评。
2020年第2期,《情报资料工作》将刊登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闫慧副教授和西北师范大学商学院周文杰教授撰写的对十大学术热点的综合分析、深度挖掘和趋势预判,敬请期待!
我们2020年末再见
图情档学界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图情档系列刊官方公众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